• 研讨会回顾:苏州社区花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25年09月01日

    2025年8月4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与环境校级研究中心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苏州社区花园‘昨天-今天-明天’”研讨会在西浦苏州工业园区校区成功举办。

    近年来,社区花园作为城市绿色更新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公众参与、培育生态意识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总结苏州本地实践经验,借鉴上海等地的创新模式,探索苏州社区花园长效运营机制与多元主体协作路径,构建学习与交流平台。

    本次研讨会聚焦苏州社区花园的未来发展,汇聚了高校学者、政府机构、企业代表及社区实践者等四十余位嘉宾,共同探讨社区花园在城市更新中的角色与价值。与会单位包括同济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林泉社区、苏州市石湖景区管理处、西浦附校自然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苏州工业园区沐风环保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光年科普服务中心、苏州市吴江区蓝天环保志愿者协会、碧奥兰园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院长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强调了社区花园与可持续性、社区活力、宜居性等概念的紧密关联。他说:“设计学院从三维的视角看待各类设计与社区花园的契合点。社区花园不仅是绿色空间的营造,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

    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刘伟处长介绍了“苏州社区同心花园”项目的背景与进展。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今年首次面向全社会征集,已选定二十多个社区花园地块。项目运行模式包括社会化征集、志愿者设计师参与、社会资金募集、花园建设与维护等环节。在谈及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时,特别强调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苏州社区花园的建设仍受制于现有政策框架,如何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探索灵活机制,是未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他还提到,希望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参与公益捐赠,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社区花园研究成果分享

    鲈乡二村社区花园研究:

    西交利物浦大学博士候选人季琳分享了社区花园持久性的阻碍因素及社会参与者的社区资本研究,提出了组织志愿者福利日等解决方法。她不仅分析了花园维护团队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提出了“社区花园运营者激励计划”,建议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提供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

    社区花园对健康和疗愈性的影响:

    苏州园林集团的陈思宇博士分享了社区花园在促进老年人和儿童健康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增加户外活动、提升人际互动等。通过随行访谈和自然实验等方法,他发现,社区花园景观提升可促进人的疗愈性,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健康行为有改善。

    《社区花园的吴江实验》: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常莹博士介绍了苏州社区花园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涵盖理论、实践教训及检验框架等内容,为社区花园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并对苏州社区花园的发展提出了创新的建议。

    上海经验分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博士分享了其团队在上海及新疆等地参与三百多个社区花园建设的经验。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自主改造、带动周边资源链接、推动制度建立等成功案例,他为苏州社区花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他在分享中提到:“社区花园不仅是空间,更是文化。”他以新疆的“六个一”工作法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一个花园、一支队伍、一套制度、一场活动、一份档案、一个品牌”的方式,系统化推进社区花园建设。他还特别强调了“青年力量”的作用,呼吁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区花园的设计与管理,为城市更新注入新鲜血液。最后,他分享了在上海养老院开展社区花园项目,通过园艺疗法增加老人社交连接、提升社交活跃度等。

    研讨会设置了三轮圆桌讨论,围绕苏州社区同心花园项目机制展开深入探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初步行动方案。最终,全体嘉宾共同发起“苏州社区花园行动规划合作倡议”。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苏州社区花园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校、政府、社区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搭建了桥梁。未来,西交利物浦大学将继续关注社区花园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更多实践与研究落地。

    最后,与会嘉宾参观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社区花园,并合影留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常莹博士介绍了花园功能以及正在与同济大学合作的飞羽轻舟漂流项目以及社区花园主理人创新。

    (供稿:常莹 编辑:钱懿)

    2025年09月01日

    【网站地图】【sitemap】